top of page

The Team

鼓藏節與百鳥衣

鼓藏節

是苗族最古老的節日,也是苗族非常重要且獨特的節日。關於 「鼓 」和 「藏 」這兩個字的使用,有很多記載。有人說它們與鼓有關,也有人說它們與苗族人崇拜的牛有關。儘管如此,它仍是苗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。

 

鼓藏節是夏朝(公元前 2070-1600 年)苗族的祭祀節日,每 13 年舉行一次: 有一個美麗的苗族姑娘叫彭巧。有一個叫寶庚的人救了她。為了找到救命恩人,她收集了蘆笙、鼓等,讓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。在眾人的圍觀下,彭巧找到了她的救命恩人。彭巧經歷了三年的艱辛,她花了六年的時間去找寶庚,她父親又花了三年的時間去考驗寶庚。總共花了 12 年,他們才終於結為夫妻。無論是哪種起源,這個節日都是為了慶祝豐收和紀念祖先。

 

​百鳥衣

苗族祭祖活動「鼓藏節」主祭服為百鳥衣,「旗幡」用長幅蠟染布和織錦做成,上面滿是鳥紋,還有沾滿白色鳥羽毛的祭祀樹。百鳥衣是作為宗教儀式中的特殊形式傳承下來的古老的苗族服裝。主要流傳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雅灰鄉送陝、雅灰、羊高、殺高、上叢、排路以及週邊地區雷山縣的達地、榕江縣的新華,三都縣都江等鄉鎮的20多個自然村寨。丹寨縣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,東與雷山縣相鄰。屬珠江水係都柳江上游源頭,雷公山南坡,地區山高坡大,河流深切,海拔在465-1532公尺之間,這裡氣侯溫和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林木豐茂,花鳥繁多。

百鳥衣藝術與苗族古代鳥圖騰有關,居住在丹寨縣境內的苗族支係自稱“嘎鬧”,即鳥的部族之意,他們是上古蚩尤集團中以鳥為圖騰的“羽族”之一的後裔。 

唐貞觀三年,黔東南地區苗族首領謝元琛身著“百鳥衣”入朝參見唐太宗,所帶的使團滿身“謠言服鳥章”,驚動長安,唐太宗命畫家閻立德等臨摹,名為“王會圖”,這是百衣鳥較早見於文獻的記載。

IMG_3460.jpg

蟠龍紋

——源自先秦時代的古老圖騰

蟠龍紋多見於先秦時代,以殷商時期紋樣特徵最爲顯著,它是一種造型鮮明的捲曲龍紋,其特徵是龍的身軀以龍首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,形成圓環或圓盤狀,龍頭作正視或側視狀。

自西周以降,其造型形式開始發生改變,漸漸淡出歷史舞臺。唯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仍保持了先秦時代的圖像特徵,三千多年傳承至今,讓我們得以一窺先秦時代的古人風貌。

祭祀服

采集地: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

材質:絲帛,絲綫

工藝: 在整塊天然形成的絲帛底上刺綉。這種古老的技術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。

先秦時代的天文圖像

商人通常把蟠龍紋裝飾在青銅水器盤的內底上,經常龍身旁邊還附一些魚、虎、鳳鳥等動物的紋飾。這正與當時的天象相對應。

​中國自古就建立了宇宙萬物的生成系統: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」 宇宙、天象、地理、氣候、生命、文化等息息相通。

古人把天上的星官神明分爲四組,是爲「四象」或者「四宮」,為四組神靈,又爲「四靈」。我們現在熟知的四象:「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」在先秦時代是不同的,這在宗周豐京(豐京營建於晚商之時,週伐崇之後)的瓦當中可見,當時的四神中有龍和魚之象。石器時代大量彩陶上的魚應該代表北方,直至西周,北象仍為「魚」。戰國到漢代,隨著天象的變化,北方逐漸改爲龜、蛇——即玄武。

IMG_3455副本.jpg
bottom of page